
早產,無論有無胎膜早破,都可引起圍生期發病率和死亡率的顯著升商。有證據表明感染對胎膜早破的發生有重要作用,并且可能是其后果之一。50%自發早產的發生由感染引起,支原體是最常見的從羊膜腔分離的病原體。其他細菌包括B族鏈球菌、沙眼衣原體和其他與細菌性陰道病相關的病原體。對抗菌藥的治療作用也進行了評估。母親應用抗菌藥治療可能會抑制宮縮,而對胎兒感染無治療作用,并對在亞臨床感染時分娩延遲可能對新生兒評分不能達到最好表示了關注。
對處理胎膜完整女性早產時,作為輔助治療的常規抗菌藥使用研究的一項薈萃分析和系統性綜述結果表明,在新生兒發病率方面,沒顯示出總體改善;而且發現新生兒死亡率實際上有所增加。進一步的長期追蹤研究顯示,母親由于自發流產而接受過紅霉素治療的7歲年齡段兒童功能受損的發生率上升;而母親接受過紅霉素或阿莫西林/克拉維酸治療的兒童腦癱發生率也用上升趨勢。
在胎膜早破女性中,一項薈萃分析和系統性綜述結果都顯示,抗菌藥可能延遲分娩,并可減少母體發病率(胎膜炎癥和產后感染)和一些方面的新生兒發病率(敗血癥、肺炎、心室內出血)。沒有發現對新生兒的死亡率或與孕齡有關的發病率有影響。長期追蹤研究發現沒有對兒童健康不利的證據。但是發現母親特別應用阿莫西林/克拉維酸后新生兒壞死性腸炎的發生率增加,因此最好避免在有早產風險的婦女中使用;紅霉素可作為抗菌藥的選擇。一項系統性綜述和薈萃分析評估了在妊娠期的第二個三個月有早產風險的婦女給予抗菌藥治療對早產發生率的影響。給予大環內酯類和克林霉素可降低早產的發生率,而單獨給甲硝唑治療則使高危人群中發生早產的風險增加。
在妊娠期間,生殖-泌尿道感染是新生兒發病率明顯升高的一個原因。因此,分娩時給予抗微生物治療是必要的。
(來源:《馬丁代爾藥物大典》)